每年的秋冬之际,随着天气的变冷,夜晚常常见到因耳痛来就诊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最近困扰家长与孩子的急症---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出现的炎性疾病,常发生在48小时内,为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患儿往往表现为感染侧耳部疼痛。
【病因】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常见诱因:呼吸道感染、游泳、哺乳不当、各种类型的鼻炎等。
途径:咽鼓管(常见),因婴幼儿咽鼓管较成人宽、短、平、直,使得儿童更易得急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
急性中耳炎在生活中出现的症状经常发作迅速,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局部症状和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鼓膜穿孔,鼓室脓液外溢,局部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
在发生急性中耳炎或之前,也会有非特异性表现,比如感冒常见的一些症状如咳嗽、鼻腔分泌物增多或鼻塞。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小的儿童,也不能把病史中是否出现前面说的非特异表现作为考虑诊断急性中耳炎的必须指标,因为有的婴儿仅表现为撕扯自己的耳朵,或者表现为易激惹(哭闹)、耳漏和(或)发热。
【诊断】
医生在诊断急性中耳炎时,则一般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会考虑该诊断:1.症状出现迅速如48小时以内;2.检查发现中耳有渗液;3.同时还要有中耳感染的症状和征象。
耳镜下可见鼓膜饱满或隆起,鼓膜活动度降低且充血发红。有时可透过鼓膜见到中耳腔内的脓性分泌物。
【鉴别诊断】:
1.大疱性鼓膜炎:耳镜下鼓膜上存在大水疱。当难以确定是否存在中耳积液时,鼓膜压力图或声反射对于确立诊断有帮助。
2.外耳道疖: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耳廓牵拉痛明显,这个疾病的耳痛比较剧烈,为跳痛性的疼痛,在有张口、咀嚼动作时更明显,还常常出现向头部的放射性疼痛。检查可发现外耳道红肿,疖肿破溃后流较黏稠脓液。
【治疗】
1.观察策略:主要是在患儿能保证随访的情况下,仅有轻微耳痛时,没有出现高热等临床表现的单纯急性中耳炎,暂时不应用抗生素或推迟2-3天进行使用,当出现中重度耳痛或高热时再应用抗生素,即所谓的急性中耳炎“观察策略”。但是对相当一部分家长来说,面对孩子耳痛、发热等症状时,不是太容易接受“观察策略”。
2.对症治疗:鼻减充血剂或鼻喷激素,恢复咽鼓管功能,利于引流,注意休息、清谈饮食。
3.局部治疗:经过医师检查评估后确认在鼓膜没有穿孔时,可使用1%-3%苯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是切忌自行使用,因为当鼓膜穿孔后如果使用苯酚甘油的话可导致腐蚀鼓膜及中耳黏膜的后果。穿孔后用3%双氧水清理外耳道,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当出现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加重,保守治疗不明显,或鼓膜已穿孔但因穿孔太小出现引流不畅,怀疑存在并发症时,则需要合理评估后行鼓膜切开。
4.抗生素治疗:首选阿莫西林,这个药在根据体重或年龄足量使用时可对临床中常见的肺炎球菌即有广泛的有效性,且该药使用安全、成本较低、口感较好,但是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禁用。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须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急性中耳炎的确切治疗周期尚不明确。对于年幼患儿和病情严重的患儿,一般推荐应用10天。对于6岁以上病情轻到中度患儿,则推荐应用5~7天。在患儿临床改善时,可根据急性中耳炎的一般病变进程进行随访。急性感染症状过后通常会有持续的中耳积液,一般不需要积极的治疗手段。急性中耳炎发作之后2周,60%~70%的儿童均有中耳积液,1个月后降为40%,3个月之后降为1 0 % -2 5 % 。当患儿出现认知或发育迟缓时,要警惕是否由于中耳积液引起短暂耳聋所致。
【预防】
减少急性中耳炎风险因素来达到预防目的。例如遗传易感性、早产、男性、有复发性中耳炎家族史、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等。在婴幼儿时期,可以通过改善婴儿护理模式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显著减少其导致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减少仰卧式奶瓶哺乳、改为怀抱式哺乳对6个月内婴儿减缓急性中耳炎早期症状的进展有帮助,避免镇静剂的应用及生活中避免接触二手烟都可减少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发生。
版权所有 开封市儿童医院 豫ICP备14000103号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中段87号
办公电话:0371_25965120 咨询、接诊热线:0371_25965120 网址:http://www.kfetyy.com.cn 技术支持:商翼网